首页 / 保险 / 保险业专业度需要的工匠精神:品质坚守下做专而新
返回

保险业专业度需要的工匠精神:品质坚守下做专而新

浏览次数:1259 分类:保险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政府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各行各业对“工匠精神”的塑造。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任何行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的引入,正是为了助力企业实现更加稳健的发展。

49

 

保险行业急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保险领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保险行业应坚守品质经营,践行“工匠精神”。事实上,目前的保险行业相对浮躁,对于保险企业而言,避免盲从、坚守独立的精神就显得尤为珍贵。保险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方面需要默默坚守,苦心探索,让“工匠精神”得到时代传承,让中国保险行业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应该摒弃“君子不器”的落伍观念,躲开喧闹,回归宁静;拒绝追风,坚守内在。

近两年,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水保险。这其中,有脚踏实地做保险的,也不乏期望打着保险旗号赚快钱的。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没有优质的产品,只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保险企业注定走不长远。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保险企业不仅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意思维,抓住市场的新需求,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细节和质量,用扎实与可靠的产品、服务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产业技术进步的瓶颈。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唯有坚守品质经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险企应培育“工匠精神”,塑造企业文化:

首先,发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品质。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这种观念已经落伍,“廉价实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关注品位与档次。

第二,把“工匠精神”打造成软实力。“工匠精神”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创新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也必将成为每个企业生存的必然准则。保险企业也必须紧跟潮流,从粗放走向精致,从低端走向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尊重与喜爱。

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工匠精神”有三个特点:

第一,“慢”。“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经营企业要始终如一地坚守“稳健第一、速度第二”的原则。

其次,“专”。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爱“钻牛角尖”。它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坚持某一点发力,通过聚焦、专注形成一种力量,最终打造出精品。

第三,“创新”。一款新产品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通过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在创新求索中把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发给消费者,让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超越消费者的期待,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喜爱,在市场中立足。在有“匠心精神”的企业领导者心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在行动中,不断突破自我,勇于创新。

现代社会的“效率观”,的确与传统工艺对精雕细琢的强调有些许冲突,但二者并非完全矛盾。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弘扬“工匠精神”的“专”和“创新”优势,在把握品质坚守的底线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度的溢价,大胆创新,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