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如何翻越障碍?
返回

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如何翻越障碍?

浏览次数:855 分类:商业

6月12日,在广东揭阳举办的第三届中徳(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上,“‘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成为与会中德(欧)专家、企业家热议的话题。与会专家针对中小企业的合作路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和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实践中,作为合作主体的中小企业又会遇到哪些现实障碍,他们将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呢?

平台推动:助力中小企业合作

 林健龙从事食品贸易工作不少年了,但生意始终停留在传统买进卖出吃差价的阶段,规模难以扩大,生意模式也有局限。在揭阳,像林健龙这样的中小企业很多。

但是,自从揭阳4年前开始以中德金属生态城建设为契机,推动本地企业组团展开对德(欧)企业合作开始,已经在欧洲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家设立10个办事处,帮助促进中德(欧)企业间沟通并促成合作达成。

林健龙所在的公司搭上了这班快车,进驻中德金属生态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成立中德电子商务公司,并在一年前,通过第二届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认识了现在的合作伙伴——奥地利家族红酒企业DWM公司。

DWM公司在奥地利经营酒庄,已经有百年历史,历经整整5代家族掌门人。奥地利相关机构,他开始参与到中德金属集团积极推动中国企业与奥地利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中,于是有了与林健龙的相识。

DWM公司负责人贺菲鹤先生坦言,在接触林健龙之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他也与其他中国公司接触过,但大家的发展理念存在分歧,最终放弃了合作。

贺菲鹤先生所说的共同愿景,在林健龙看来,正是中国中小企业需要从欧洲中小企业,尤其是百年传承的家族企业学习的地方。

“通过接触贺菲鹤先生和他的百年家族企业,他们第一看中的并不是销量有多少,而首要的是一定要品质过关,不能为了赚钱毁掉他们的百年品质的形象,其次才是在中国的市场有多大利益。”林健龙说。

在采访中,贺菲鹤一再强调,“很多时候大家想赚快钱,产品质量就没那么严格把关。但如果赚快钱只能一次有效,消费者迟早会认识到这一点,这不是长期的办法。品质保证,这是我们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最主要的一个基础原则,绝对不会改变。”贺菲鹤先生再次语气坚定地强调了一遍:“永远不会改变。”

很多德国、奥地利等欧洲百年家族企业,生产规模虽然不大,但却始终对品质有着严苛的要求和坚持。德国联邦雇主总会名誉主席洪德博士也强调说:中小企业不仅仅是实体,更是思想、态度和理念。他们有着长期发展远景,是为一代代人的发展为考虑条件,而非季度报告为思考。

中德(欧)有意向合作企业间如果给对方留下了“发展愿景存在分歧”的印象,有些时候也源于沟通上的不畅。

在过去一年来,林健龙与贺菲鹤之间的邮件沟通,在发给贺菲鹤的同时,都会抄送一份给中德金属集团设在奥地利的办事处,有专人负责将中文翻译成奥地利的官方语言德语,再发送给贺菲鹤先生。同样,贺菲鹤的反馈,也通过这种方式,由办事处翻译称为中文,帮助林健龙顺畅地获得反馈信息。从发出问题到得到反馈,整个过程最多两天。

贺菲鹤评价这种帮助时表示:“如果没有这种沟通平台的帮助,我想,今天我也不会出现在揭阳。”

事实上,在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中,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信息盲区等,都可能造成一项合作意向最终无疾而终。国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王瑞军在参加正在举行的第三届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上就表示,当前中德(欧)合作已经到了深化中小企业合作的阶段了。“目前这个阶段,光靠企业自己对外合作不行了,尤其是中小企业,一些障碍和舒服,让他们很难走到别的国家去进行深度合作。这时,就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另一方面,还需要行业协会、商会、金融机构推动。而揭阳的中德(欧)合作表现出了这种特点。”

 人才培养:智造未来的基石

 2016年,在德国发生的850起并购案中,中国企业参加的不高于10%;

截至目前,有5200多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而在德国的中国企业只有900多家。

德国联邦雇主总会名誉主席洪德博士在会议论坛上给出的上述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企业在对德合作中,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德国,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国民经济的脊梁,每年,一半的新价值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他们还提供了60%的就业岗位和82%的培训岗位。在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700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6.5万家,创造了全国65%的国内产值,贡献了75%的就业。

对比中德两国数据发现,在培训方面,德国中小企业为整个德国工业基础人才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基础。而在中国,技工人才缺乏的现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显得突出。

“中国企业从欧洲、美国卖了很多生产线,但缺乏真正完全理解生产线运行的高级技工。比如,有企业买了欧美最高标准的沼气生产设备,但除了问题就没办法解决,设备就仍在那儿不用了,这很遗憾。”奥地利退休专家组织在中国的项目主管敦威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的组织为中国不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中发现,高级技工缺失的确会带来中国工业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的差距。

“中国工业追赶的前半程,可以赚快钱,最后的一点点就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个过程就像造出大众车,但从大众到宾利,是困难的过程。”敦威纳说。

类似大众到宾利的差距,揭阳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机器人制造领域正在奋起追赶。

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规模较大、技术领先的首家上市轮胎模具开发制造公司。早在2009年,巨轮就收购德国OPS机床制造公司,借此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企业。2011年,巨轮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如今他们生产的机器人工作寿命已经达到5800小时,仅仅较寿命最长的日本产机器人少200小时。6月12日,巨轮在中德金属生态城内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巨轮(中德)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对于这家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里,人力资源被看作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巨轮董事长吴潮忠介绍,整个企业2760名工人队伍都是技工,其中高级技工占20%。能够获得这样的人才队伍,也源于企业自身利用多种渠道对人力资源的培养。比如,巨轮与相关院校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开办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专班,毕业生直接进入巨轮。在企业里,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每年进行全员轮训,选派优秀技术工人赴国外深造等方式,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打造与企业有着命运共同体的员工队伍。

然而,吴潮忠也不讳言技工队伍培养难的问题。“智能制造业技术密集,技工培养有个时间沉淀和经验积累过程,企业就要有长远规划。一批人的成长至少需要4到5年的学习。”对此,吴潮忠的经验是,技工培训还是要从企业做起。

对巨轮这样年营收超过8亿元的企业来说,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能够有力进行长远规划,而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还没有实力去进行订单式技工培训。在揭阳这一对德(欧)中小企合作的热土上,由政府牵头、市场运行的双元制培训学校已经正式起航——在此次第三届中德(欧)中小企业交流会上,中德双元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揭牌,为更多落户揭阳的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项目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