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AI赋能SaaS,寻找中国的Snowflake
返回

AI赋能SaaS,寻找中国的Snowflake

浏览次数:769 分类:产经

AI火了,SaaS也火了,用AI赋能SaaS,能够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第15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在中植资本董事总经理付飙的主持下,泛海投资董事总经理成永攀、达晨财智合伙人窦勇、小苗朗程管理合伙人方正浩、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梁隽樟、东方嘉富创始管理合伙人徐晓、绿洲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津剑,围绕“AI+SaaS的落地实践”展开讨论。

投资人认为,AI+SaaS的本质,使用AI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来为SaaS企业赋能。所以过度的神化AI并没有必要。作为一个行业落地的工具,AI其实是在海量数据集下,协助完成行业的应用,最终解决生产力提升的问题。

而数据则是AI赋能SaaS关键,这点中国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海量的用户和每天产生的数据可以不断喂养AI,加快SaaS企业迭代升级。

过去几年,中国SaaS市场飞速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出现了向好的趋势。对于供给侧而言,SaaS企业不再盲目追求做大做强,而是聚焦解决一些特定的痛点;同时对于需求侧,企业上云趋势明显,传统企业的观念也在转变。

有投资人大胆预测,5-10年之内,中国一定会诞生出Snowflake这样的标志性公司。

以下为巅峰对话实录,由投中网整理:  

中植资本 付飙(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能来参加我们本次的圆桌论坛。本次圆桌论坛的题目是《AI+SaaS的落地实践》,我是本次论坛主持人付飙,是中植资本的董事总经理。

近些年,无论是AI还是SaaS都非常火。AI和SaaS的碰撞会给企业家和投资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关注到国外很多大型SaaS公司通过并购,加上AI的赋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一些从事AI的公司认为,SaaS可能会成为他们变现的重要手段,所以他们也在耕耘中。

我们今天也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诸位行业专家和大拿与大家进行分享,畅所欲言。请大家依次介绍一下自己。  

泛海投资 成永攀: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泛海投资的成永攀。泛海投资是泛海集团旗下专业做股权投资的平台,主要聚焦在科技和消费两个板块,今天涉及到AI和云服务领域我们也有一些布局。AI领域投资了地平线、禾多科技、中科国力等,在云服务领域也我们投资了浪潮云、青云科技、焱融科技、数腾软件等项目。今天非常荣幸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下在这些领域的看法。谢谢大家! 

达晨财智 窦勇:我来自达晨财智的窦勇。五个数字介绍一下我们机构:达晨目前基金规模超过350亿,投资企业逾600家,成功退出超200家,其中112家企业上市。现在有5条线,硬科技、消费、军工、智能制造、医疗。结合今天的主题,在AI+SaaS领域,我们在AI领域,从算力、算法、数据侧,大概布了15亿的投资,整个生态链项目也比较多,就不一一列举了。SaaS层面,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做CRM,整个产业大概也有十几亿的投资布局,依据我们对行业的理解逐渐形成了相关的投资生态布局。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私下交流,谢谢。

小苗朗程 方正浩:大家好。小苗朗程是一家2015年成立的机构,基金出资人包括紫竹国家高新区、各级引导基金、上市公司,产业集团及其创始人、以及知名高校校友基金。我们致力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各行业智能应用科技的中早期投资。从2015年成立到现在,我们累计投了将近80家初创期和中早期创业公司,方向上来讲,我们定义是ABCII,包括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各类IT技术的基础设施及行业应用。过去的五年多,我们围绕云计算,从IT基础设施,到PaaS层,到上层的行业应用,投了几十家公司,人工智能也是我们重要的板块。

昆仲资本 梁隽樟:大家好,我是昆仲资本的梁隽樟。昆仲资本是成立在2016年中的一家专注投科技创新的早期基金,我们百分之七八十的投资都落在跟科技创新相关的领域里,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还有企业服务和SaaS等是我们布局比较多的领域。过去陆陆续续有一些项目也有IPO的退出,比如说小鹏汽车、先惠技术等公司。今天下午也很高兴,待会儿可以做深度交流。 

东方嘉富 徐晓:大家好,我是东方嘉富的徐晓。东方嘉富是浙江东方金融控股集团(600120)旗下的权益性投资基金管理平台。东方嘉富目前主要有三个投资方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材料、以及医疗健康。目前在管的基金规模在140亿左右,历史上投了60多个项目,大概15家左右完成了IPO。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跟诸位学习,谢谢大家。

绿洲资本 张津剑:大家好,我是绿洲资本的张津剑,修过7年雷达,2012年开始做投资,2019年成立了绿洲资本。绿洲资本目前是国内最年轻的美元基金管理团队,我们希望能和中国接下来十年最有生命力的企业一起成长,希望大家多关心、多关注、多关照。

SaaS一定要通过AI落地解决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中植资本 付飙(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我们中植资本2011年成立,累计投资金额有300多亿人民币。目前我们投资的领域有大健康、大消费、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我们团队旗下运营两个上市公司,其中一个是香港上市公司,去年以8.5亿完成控股型收购大连金慧,目前我们也打算在企业服务领域进行深耕。

张总,您觉得AI是很大的一个概念吗?SaaS属于企业服务的领域,您觉得AI和SaaS的结合,会对传统SaaS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绿洲资本 张津剑:很多时候大家一提到SaaS公司,都说是一个To B的公司,一提到AI公司,好像是很尖端的公司,最后都是解决生产和生产力的公司。

隐适美是美国500亿美金的公司,以前最有钱的家庭才能做钢牙,而且一般来讲18岁以下才愿意做钢牙,大学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用钢牙了。因为有了隐适美的技术,有了AI去学习医生是怎么做正畸的,再经过3D打印的方式形成牙套,通过AI的方式收集数据,用新的产品去履约。AI+SaaS不再是很抽象的概念,它是真真实实能把你的生活做改变。

现在正畸的用户从过去的18岁上升到现在的45岁,这就是AI+SaaS落地的方法。无论是企业服务,还是做消费品,一定要通过人工智能的落地解决过去生产力不足带来的问题。 

东方嘉富 徐晓:我觉得张总讲的非常好,完全赞同。关于AI,2015年、2016年有一波投AI的热潮,当时AI公司的估值也炒的非常高。现在有点冷淡,好像大家对AI的前景又开始有些悲观。

我们觉得AI的方向是历史必然往前的趋势,这个趋势有起有伏。我们对AI的认识其实还不够。在整个AI的大系统中,尤其在深度学习的方面,有一个黑盒子,这个黑盒子里面是怎么样的运作机理,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

过度的神化AI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还是认为AI是一个行业落地的工具,它其实是在海量数据集下,协助行业应用的落地,最终还是要解决生产力提升的问题。我们不用去神化AI,也不要低估AI。有可能三五年之内,某个核心点的技术突破就会带来很深的变化。

有点像材料。很长期时间段我们都在某个材料的黑洞中无法突破,但是一旦突破,就会带来量级的突破。SaaS领域里,中国目前没有市值特别大的软件公司,因为我们原来的软件更多停留在软件本身,停留在工具本身。但是SaaS,它相当于把软件和服务结合起来。交付软件的时候,也含着服务本身的内容。这个深度融合帮助软件切入到实际的业务或者交易流程中。我们认为AI+SaaS就是用AI的方式,以SaaS的形态,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形成对内对外的生产力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中植资本 付飙(主持人):谢谢徐总,另外徐总提到了一个观点,我们不能过分高估AI,也不能过分低估AI,我们要不偏不倚的看待AI赋予SaaS的能力。

昆仲资本 梁隽樟:AI和SaaS结合的话题,回头看一下2013-2015年,应该算是相对第一波大家比较关注SaaS的投资,或者是SaaS创业的时间点。2015年、2017年则是,ze’sAI创业比较热的时候。

经过这两波出来的很多公司,有很多后面没有走下去,也有很多整个业务形态、产品形态都发生变化。到今天,AI公司、SaaS公司,慢慢看到能产生实际价值的地方。中国的企业随着上云过程渗透率的提升,包括对C端的触达,有了更多像微信这样的工具,能够使得在线的业务形成更好的闭环,这样能够让整个数据流转起来,积累下来。

相当于中国企业去做数据化的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智能化。因为没有数据,智能化也谈不上。空泛地去提AI,本身意义不大,还是要结合具体的企业或产业实际面临的情况,用合适的产品形态,解决痛点。这个过程里,我们需要积累数据,进行 AI分析,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

基于场景的数据,是SaaS+AI的“粮食”

中植资本 付飙(主持人):刚才梁总也提到一个观点,在AI和SaaS有一点绕不过去就是数据,没有数据的话,AI+SaaS就是无根之木的概念。方总您怎么看?  

小苗朗程 方正浩:不管是saas还是AI,核心都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解放生产力,重塑生产关系。

SaaS其实是软件的一种形态,本质是用软件解放人的生产力,提升工作效率。我们意识到在过去中国的IT变化中,软件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

第一个发展过程,是定制化开发的软件,所有的软件、产品和产品之间、代码和代码之间的复用度非常之低。

二是类似于美国90年代的软件公司,是标准的套装式软件,这批软件的标准化程度比第一代软件明显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大量的二次开发,同时客户在交付之后,这个产品持续迭代,得不到乙方非常好的服务。

所以在美国出现了SaaS公司,其实是软件公司的第三次迭代、标准化、完全一致性、可以低成本部署,并且可以给客户提供持续交互、持续服务的形态。作为软件的第三形态,他是标准化程度最高,能最大程度降低软件成本的一类部署形态。

那么它和AI的结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认为所有的科技产品最终的价值是一定要提高生产力。软件本身是用一套标准化的工具降低对人的依赖,SaaS在软件中是生产效率最高的一种形态,而人工智能也恰恰是一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的成本的一种工具。

AI和SaaS的结合可以更进一步的解放生产力。过去这些年在金融、能源、制造、医疗,我们投了一批AI+SaaS的创业公司,他们通过一套数据采集的方式,拿到了企业的各类数据,基于数据产生智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把这个产品形成高度标准化,能够在各个行业快速、低成本、可持续交付、可持续提供服务的给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比较看好AI+SaaS的结合趋势,认为它能够更大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能够解决行业痛点。SaaS的核心是通过标准化的交付服务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对人的依赖,而AI则是和场景数据相结合,通过数据来提升行业的生产效率。一个好的SaaS和AI的应用一定是高度标准+场景结合的,而最终一定要能够大幅提升行业的生产力。如果无法标准化,对于场景的结合不紧密,最后它提升生产效率的空间和价值都是不足的,最后的商业表现也不会特别好。 

达晨财智 窦勇:我们的理解是基于场景的数据。AI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也在看。我们的理解是可以从算力、算法、数据这几个方面去看。比如算力能达到的水平,半导体为什么这么火,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再比如数据,大家知道中国的数据是最多的,各种数据都有,天然地为AI这几年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有了一些应用场景。

讲到SaaS赛道,大家也提到了IaaS、PaaS、SaaS,各种叫法不重要,重要是场景下的技术应用。那么我们的场景应用在哪里呢?很多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都在看这个赛道,感觉未来是很美好的,但是现实还是有点骨感。为什么有这个分歧的差异呢?因为我们要看SaaS的用户、B端企业,愿意为SaaS付费的意愿有多少?

我们有4000多万中小企业,其中大的企业、头部的巨头企业,他们对数据的敏感性,对自身产生的数据还是极其谨慎的。所以SaaS大部分用户是在腰部的中小企业,因为他们要降低成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企业主今年掏10万,就会想明年是不是5万块钱可以享受更多的服务。 

但其实,这对AI+SaaS来讲,尤其是对前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机会,为什么呢?我可以满足你增加更多的服务,那么腰部的B端的客户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去购买。而同一个产品的服务,随着平台化大规模使用之后,成本肯定会下降。工具结合服务形式,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现在的场景,整个云化这么多年,阿里云过去一年收入600亿,各式各样的企业上云。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疫情后意识到了各式场景下的魅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场景不断细化。基于这样的赛道,给企业带来降本增效、便利性是最主要的。这个赛道我们还是很看好,大家不要太急躁。

SaaS这么多年,回过头来看,市场的引爆原因是什么,大家的关注可能是在港股上市的明源云,基于SaaS的模式,达到几百亿的市值以后,一下子让市场沸腾了。但其实从事物的本质上看,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实质的改变,这才是整个赛道最核心的因素。这个赛道核心因素就是基于场景数据的变现能力,你抓到了,这个市场就是你的。 

泛海投资 成永攀:关于AI,我们认为不仅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AI确实代表了科技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但是它到底能不能实际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创业者和投资人进行小心求证的。

AI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个非常关键的基础,就是应用场景落地。刚才几位老总也都提到,一些AI企业看起来技术能力很强,但是不能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成为很多创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方面再深入分析的话,我认为是两个关键点,一是付费意愿,一是付费能力;潜在客户的付费意愿是AI企业的生存之本,客户的付费能力则是AI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基石。这两方面,我们认为要小心求证。

关于SaaS,我想引用一句话,叫“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些问题”。我个人理解,SaaS是以前的软件改变了技术架构和服务模式,根本上还是要想覆盖更多的用户,满足更多用户的要求。然而回到今天的话题企业服务,企业不像C端,还是有很多定制化的诉求,想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都好用的产品还是比较难的。

回头看市场上比较火的,比如大家提的明源云,比如去年二级市场上表现不错的金山办公、广联达等,其实回头看,这些公司都是已经在相关领域沉浸了很多年,大多在二十年左右。他们在这些市场上耕耘了很多年,而且这些赛道不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且具备一定的通用性,所以他们的发展、转型相对比较好。我认为企业的重心还是应该考虑赛道的选择,而不是模式或概念的改变。

AI+SaaS会以哪种方式爆发

中植资本 付飙(主持人):谢谢成总。从嘉宾的发言里可以得到一点。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目前没有特别大的SaaS类公司,主要是因为消费习惯、消费意愿的造成的。

在座的嘉宾都是非常知名的投资人,你们有没有看过的哪类标的或者哪种类型的现象,让你们觉得中国SaaS行业能通过AI赋能或者通过某种方式会迎来爆发,从而去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企业的消费意愿,不是只带来资本意义上的估值上升,而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现金流利润。

绿洲资本 张津剑:我觉得这些年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说到变化,先说一下过去的不足。咱们国家其实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是很有特点的,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欧美很多小的企业主,如果他上了SAP,发现用不了,因为流程不一样。欧美的小企业主会怎么想这个问题呢?哎呀,你看我太落后了,SAP的流程都匹配不上,咱们得改的跟SAP一样。如果放到中国,国内的很多企业主发现SAP也用不上。小张,你把小陈叫过来,把SAP改成跟咱们一样。

所以有很多SaaS公司到国内之后,都变成定制化的项目公司和服务公司。这里面最大的变化还是企业生态,无论是阿里云和腾讯云本身的建设,还是钉钉和企业微信本身的建设,其实解决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上云和教育问题。让大家知道有些东西是能改的,有些东西是不能改的,有些东西是要这么做的,有些东西是不能这么做的。教育问题和基础设施,让企业服务的土壤发生了很多变化。

绿洲一期投了很多跟钉钉生态和企业微信生态相关的公司,比如企业微信生态里最大的SCRM公司叫尘锋科技,绿洲资本是尘锋科技最早也是最大的机构投资人,他们也是企业微信SCRM领域最大的公司。很难想象一个初创公司一个月能做到接近一千万的收入,没有定制服务,全是SaaS model,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快速增长的后面,本质上是土壤在发生变化。我们很看好中国的企业,他们加上AI能够解决实际场景里的实际问题,从而诞生一些中国意义上的Snowflake,我们非常看中这样的机会。

东方嘉富 徐晓:我觉得任何点的爆发都摆脱不开需求和供给两侧的变化,中国的SaaS如果要爆发的话,供给和需求两侧可能都要发生一定的变化。目前,需求侧的变化有一点非常明显,因为中国的企业现在都在上云,上云过程中会把整个流程上云,云端之后可以数字化的方式反映出业务流程。

为什么这点很重要?刚刚窦总提到了一些关于付费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很多企业没有付费的意愿,并不是没有付费的能力,而是他没有好的工具去衡量付费最后产生的ROI。要相对精准的计算出ROI,就需要在将业务流程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监测、收集以及分析。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优化能够提高ROI计算精准度的可能性,从而改变企业的付费意愿。

从供给侧来讲,现在很多SaaS公司也更加清醒,很多SaaS企业不再追求提供大而全的软件和工具,以满足用户很多长链条的服务需求。我们最近看到一些企业,非常精准的选择了业务流程中的某一点或者某两点,甚至只是用一个小工具来满足一个精准需求。我们判断,在供给侧精准的打击痛点,同时帮助企业家算出ROI,最终算出这个服务是划算的,那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就会随之产生。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时变化,也许就会带来SaaS业务很大的爆发。我们最近有一个案子,这个案子2020年的SaaS收入增长到单月1500万左右了,背后的产品迭代、算法提升都是用AI的方式。他切了一个非常细的点像钉子一样扎进去,并没有做大而全的榔头,这是个很有启发的事情。 

昆仲资本 梁隽樟:像我们之前投的或者看的很多SaaS,在2013年、2015年的时候,还试图学习和模仿美国,那时候SaaS型公司还是以工具型SaaS为主,核心解决的是很多企业对内的需求,提升内部职能的效率。从那一波走过来,可以看到中间确实经历了很多的挑战。相对来说,整体发展没有最开始想的那么快。还有跟对数据安全的意识、上云的意识和当时采购客户的构成也有关系,可能根本付不起钱。

这几年我们慢慢看到更多是交易型SaaS出现,结合到很多行业里去,他提供的是更对外的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增加收入,比如说跟电商相关的各种各样的SaaS,包括营销,增加精准投放,运营好的私域流量,给客户做更好的画像等等。从这块引入,再构建企业内部的数据中台,这样一套下来的话,他确确实实能够帮助客户提升他的收入,从客户接受程度来说,明显会好很多。刚才徐总说的内部算账,从评估投资来说,也更容易算得过来。这一类企业,我看发展趋势还是蛮快的。

小苗朗程 方正浩:我们聚焦新的内外部环境下诞生的长期刚性需求。不管是AI还是SaaS,企业要获得快速的成长,首先要基于非常刚性的需求。而这个刚性的需求,很多时候会被新的供给、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市场需求,包括新的技术,包括新的政策这些方面所引导。

刚才大家提到企业微信和钉钉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可能是推动企业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之一。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在围绕抓住新的需求、新的政策或者新的技术变化,去找到那些处在发展拐点中的一些创业公司。

我们把企业需求分为五种,降本、增效、提质、增收、合规,好的需求一定是刚性的,创造价值大的。如果能够和新的需求、新的政策或者新的技术变化相结合,可能就会遇到发展拐点。

举例来说,有一种需求叫合规需求,合规需求是相当程度上被刚性政策所驱动的,比如在财税领域,过去这些年,财务类SaaS公司都是伴随着票据电子化、普票、专票的政策推动,而有一些需求则是不痛不痒,始终增长无法迎来爆发。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找在拐点之前,找到新的市场机遇,创造价值,且有长期刚性需求的标的。有时候我们遇到的这些公司已经成立五年十年了,但是积累到了拐点,抓住刚性需求的爆发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这之前这些公司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但在我们投资之后,往往两三年以后,这个企业业绩增长了很多倍,估值也随之增长了很多,这些往往就是上述这些因素叠加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投了一些垂直领域的数据智能公司和一些SaaS公司,我们看新的政策拐点、需求拐点、技术拐点,看到它在未来2-3年内很可能以非常快速的方式推动行业需求,以过去线性增长的方式转向非线性增长,我们非常关注新的市场需求、新的市场供给、新的基础设施、新的渠道以及新的技术、新的政策带来的机遇。

达晨财智 窦勇:企业由什么构成?企业由人、物、资金,现在SaaS的模式都是降本增效,最核心的是数据。在数据层面,我们提供柔性软件、弹性定制,有很多共性的需求。人这个层面,员工不好找,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里也有一波SaaS出来。财务角度,票据、合规、招聘各个方面,财务的现金流、供应链拐点,这里面也有一些机会。再看物的流转又涉及到生产供应链、产销,所以从目前来看,刚才有嘉宾提到国内的SaaS软件,每个企业和每个企业不一样,不同的行业对于以上三个资源的需求点又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很早以前有大厂提出来搞数据中台,现在这个声音没了,为什么当初提呢?我们分析整个赛道本质,从企业场景来看,无论是供给侧的企业也好,还是需求侧的竞争需求,这些需求不断变化,现在的90后还愿意进工厂吗?他不愿意进,怎么办?这里面的普遍性的需求能跑出来比较牛的SaaS公司。

我的观点可能跟各位不太一样,在整个SaaS未来的赛道当中,可能每个细分的赛道都会诞生比较不错的企业,但是解决企业和人、物、资金相关的这些共性的问题,虽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等到诸多方面的条件具备,新一代的企业家接班,我们周围生态对数字的接受程度进一步加强的时候,等这几种因素交织完成之后,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胆预测一下,5-10年之内,这个赛道的公司只要解决共性需求。这家公司是谁是我不知道,但是这家公司一定会出现。

泛海投资 成永攀:关于SaaS领域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下一代的Salesforce,我觉得这个问题不用太纠结。我们回头看salesforce的发展,他目前的业务和市值如此之大,也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来完成的,最近的信息是要收购一家云通讯公司,而且体量很大。

另外,今天的话题企业服务既然是服务企业,要向企业收费,那么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在当前全球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下,哪些企业还活的好?哪些企业还具备比较强的付费能力?服务于这些这些领域的企业可能就是比较好的标的选择。我们目前主要关注在金融科技、通信、智慧能源等领域布局的企业,之前也投资了云通讯方面的标的。

此外,在投资策略方面,我们更关注具备底层通用技术的企业标的,之前投资的焱融科技、数腾软件都是基于这方面的逻辑。

我们最近在关注一家在美国创业、在中美两地都有不少头部客户落地的AI创业团队。该公司的小样本学习能力非常强大,并建立了核心算法引擎,其建模和迭代的速度非常快,且具备很强的通用性,可以进行多种语言、跨领域、跨行业的应用,实施快、交付轻,并凭此获得了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及矿业公司的订单,业务模式也逐渐从AI+SaaS向AI+PaaS发展,我们认为很有前景。

中植资本 付飙(主持人):有一点比较一致性的意见,供需决定了SaaS到底是怎样的发展。现在有钉钉、微信这种企业级服务平台出现,导致我们整个服务可以被标准化,可以被量化。其次,由于政策的影响,导致外部的压力,企业自己内部要更加合规化。这时候是SaaS本身带来的影响,各位嘉宾有没有想过AI加入SaaS,对SaaS企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人工智能如果跟SaaS结合,是不是能够让SaaS企业更加突出重围?

达晨财智 窦勇:AI+SaaS,我有一些观点跟嘉宾不太一致。怎么来解释这个话题呢?一直在说一个问题,AI是什么?SaaS的服务模式,我认为是一种工具,而 AI的本质是降低成本。这样的工具赋能这样的产业,不能够说一定给产业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至少从逻辑上, 1+1是不是能大于2,结果是肯定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因为需求是无止境的,而SaaS能够解决场景普世化的问题。这里面还缺了一个企业,如果把三个因素加在一起,这个事就变得好玩了,会不会产生1+1大于2、等于3或者等于5呢?我不知道。

东方嘉富 徐晓:我们对AI+SaaS有个比较明确的感受,因为我们最近在投这样的公司,看他们的产品、数据和客户的时候,我有个很深的感受,所有人在提SaaS的时候,整个业界都希望它是标准化的产品,不要有太多定制化的内容。

但是我一直在想,本质上来讲,SaaS最后还是要提供服务。一旦我们提取标准化和共性的东西的时候,其实就是淡化了服务本身的特色。最终我们怎么体现服务的特色,可能就是AI的作用。尝试用智能化的工具,满足长尾用户的特别需求,这可能就是AI能够赋能在SaaS当中很特别的东西。因为如果是通用的软件,可能只能满足一些共性的东西,但是对于个性化特定化的需求还不能满足,我们又不希望大量的定制化,那可不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让这个软件或者工具带来一定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延展的功能,满足特色的需求,我认为这可能是AI+SaaS中比较有趣和有意思的地方。

绿洲资本 张津剑:徐总说的AI+SaaS很好,中国这些年发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20年前我们描述中国,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中国是人均GDP比较小,但是有非常大人口基数的国家。非常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非常强大的生产力,人均GDP比较小,意味着非常有限的需求。现在中国变成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有各种各样爆发性需求的国家。反而适龄的劳动人口在不断下降,从2019年开始就往下下降了。

中国现在的情况是,需求爆发了很多倍,但是工具却在减少,而且优质的供给更少。对于年轻人而言,现在把新一代年轻人变成一个蓝领工人,去修卡车是很难的。一定要通过AI+SaaS,把它变成一个产品。说俗点就是把中国最好的老师傅复制下来,让这些产品AI+SaaS,让没有那么有经验的人都能变成一个老师傅,去满足中国广大的需求,这就是AI+SaaS。

中植资本 付飙(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我们也是祝愿中国企业能够插上AI的翅膀,中国SaaS公司能够成为全球知名的超过Snowflake的公司。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