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资本持续加码“数字化医疗” 商业化难题如何破解?
返回

资本持续加码“数字化医疗” 商业化难题如何破解?

浏览次数:577 分类:产经

2020年被称为数字医疗元年,2021年资本会继续加码吗?

资本青睐什么样的数字医疗企业?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梁卫彬表示,更关注已经验证的技术以及应用场景,特别是有持续的、可靠的收费模式的项目,而不是特别早期的、仅仅是概念类的公司

什么样的数字医疗企业才是最具竞争力的?峰瑞资本合伙人沈炯认为,数字化真正有价值的,一个是数据能闭环、能迭代;第二数据能保证网络效应。有迭代才能指数性增长,,有网络效应才能建立真正的门槛。

5月14日,“第15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在软银中国合伙人江敏的主持下,峰瑞资本合伙人沈炯,弘晖资本董事总经理余同乐,济峰资本创始合伙人余征坤,正奇金融副总裁赵亚彬,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梁卫彬,做了主题为“IPO新形势如何影响AI产业格局”探讨。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由投中网整理:

 江敏:谢谢大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交流数字医疗。直接进入主题,各位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基金,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参与过的数字医疗项目。   

 梁卫彬:大家好,我是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的合伙人梁卫彬,转投资之前,我是24年的投行老兵。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是新基金,去年底12月16日正式官宣,因为是年轻的基金,所以在本次投中评选中很荣幸能够入选新锐榜。

我们有三个标签:

(1)上海市市级基金,由上海市政府委托上海实业作为牵头发起人,市财政联合上海医药、临港新片区、太保、国泰君安等出资人共同发起基金。

(2)产业整合能力,我们的LP自带光环,因为作为市基金,被要求有能力整合上海市的优势资源、优势禀赋,包括政府、产业、高校、科研等资源。

(3)市场化和专业化,基金无论从决策机制、决策流程,包括团队的组建都坚持市场化原则。最后的决策机构是投决会,不是一般的市或国有资金的党委会或需要履行招拍挂流程。我们是新基金,需要打造基金在市场专业的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当然非常希望与在座各位共同努力,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的生态圈。

  基金设立不到半年,我们非常高效地投了8家公司、9个项目,包括跟数字化医疗、智慧医疗相关的两个项目,一个是上药云健康,一个是镁信健康。

  上药云健康江敏总应该非常熟悉,是上海医药孵化以及联合我们基金进行混改的公司,这家公司拥有最多的DTP的药房,基于DTP的电子处方流转,打造医药生物互联网+科技平台公司。

  在智慧医疗方面基金也参与孵化了镁信健康,镁信健康是最近很受关注的公司,探索推出了“沪惠保”的项目。

镁信健康是医药医疗创新支付的平台公司,公司是2017年才成立,非常年轻的一家公司,但是发展得非常快,除了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公司先后引入中国再保险和蚂蚁集团作为战略投资人。这家公司是针对新特药支付环节中的痛点,把药企、保险、药房、病患以及健康险的购买人群串联起来,打通了完整的闭环,形成了医药+保险的产业新业态,这是我们两家不错的公司。  

 沈炯:大家好,我是峰瑞的沈炯。我们是2015年成立,成立之后一直是一支综合的基金,所以我们投资领域包括生物医药、科技、消费升级。

 现在的时代,除了头部的基金之外,基金现在更多走专业化的路。比如梁总这样的投生物医药基金。我还是一直坚持做综合基金,也跟我们的投资特点相关,我们投资喜欢投交叉学科。

 我们比较聚焦在早期阶段,70%的项目在首轮或者天使轮阶段,同时投交叉。今天的主题是数字医疗,是互联网因素和医疗、医药交叉在一起。在丰瑞成立之初,数字医疗就是重点投资方向,这恰恰是我们比较擅长和喜欢的。因为我们觉得很多的创新都来自于交叉,数字和医药的叠加肯定是未来的长期方向,所以在这个领域,过去几年也投了很多。包括诺信(音)、创研(音),应该算中国早期做数字化营销的,帮助药企和基层医院、医生通过虚拟腰带叠加起来,让以前大药厂不愿意覆盖的基层医生能够了解到最新、最好的药,真正的惠及到病人。还有合伙医疗(音),也是用数字手段做远程专家会诊,现在发展非常好。

 除了典型的数字医疗之外,我们也是国内做AI、数字辅助制药最早的投资机构。国内头部的金泰(音)也是我们最早投资的。围绕数字医药,我们在产业链里也布局了很多,像AI服务医药的研发。

 峰瑞聚焦在早期阶段,是喜欢投交叉学科的早期机构,谢谢!   

 余同乐:大家好,我是余同乐,来自弘晖资本。弘晖资本已经有一小段时间的发展,2014年下半年成立,到现在为止有3支美元基金和3支人民币基金,资金总规模100多亿。现在在融第四期的人民币,规模可能在20多亿人民币。

 六年多的过程中,我们投了接近100家的项目。目前为止,有17家已经上市,有1家已经过会还没正式发,还有十几家正在申报过程中。

 关于跟数字医疗有关或者跟智慧医疗有关的项目,我们投得不算太多。像建辉(音)近期已经在A股上市,智慧药房的主产业公司。

 还有精艺股份(音)规模做得蛮大的,它是针对于医院的管理系统智能化改造,包括医院的培训等等模块,基本上已经做全了,是比较成规模的、有一小段发展的智慧医疗公司。

还有科辉(音),服务的领域有点不一样,药物研发、医院会诊系统等等都做了,包括针对个人的健康维护、疾病监测。

投得不算太多,就几家,基本上是这样的状态。   

 余征坤:大家下午好!我是济峰资本的余征坤。我们基金是2015年成立的,我之前在IDG负责医疗大健康的投资,2015年出来创立了济峰资本。我们主要专注在医疗大健康领域的投资,规模也差不多100亿左右,美元、人民币都有。

在数字医疗方面,济峰在A轮的时候投了平安好医生,在港股上市,我个人在IDG投了A轮。   

赵亚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正奇金融的赵亚彬。刚刚各位嘉宾在会议室讨论的时候,他们都很奇怪,做金融的为什么参加投资的论坛?其实我简单与各位沟通了一下,正奇金融独特的业务模式与打法。正奇金融是综合金融服务的提供商,我们想要尝试打造的是金融+投资+产业的业务模式,在工具上强调用投贷联动。我们更多强调金融以客户为中心,我们要服务于客户,我们要帮助客户提升价值、创造价值,并且我们的理念是分享企业成长的价值。

在这五年多以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投贷联动相关的布局。医疗方面的精准医疗、医疗器械,技术驱动的相关产业,投了一系列项目,目前来看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我们与他们不同,我们更注重为被投企业赋能,更注重为被投企业利用我们的工具箱里一系列的金融工具,更好为被投企业的发展、成长、壮大更有效地提供支持。

我们2015年投了一家圣湘生物,基于POCT的高效、便捷、精准医疗检测,在社会上取得比较好的影响。投资与金融就像刚刚沈总介绍的一样,在交叉性地进行投资。

对我们而言,在金融、投资的交叉口进行相应的业务布局。我们布局核心两大产业:信息产业、大健康相关的医疗服务。谢谢!   

江敏:谢谢各位!我简单介绍一下软银中国资本,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拥有20年历史的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机构,聚焦在医疗、TMT、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数字医疗是目前我们布局医疗板块当中的重中之重,投资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比如做临床信息化的太美医疗科技,还有做数字+医药的叮当快药,还有AI+精准诊断和机器人的EDDA,包括最近在投的AI项目百奥智汇。在这个重点领域软银中国投还是比较多的,占比也比较大。

    刚刚大会主持人在前面介绍的时候说,2020年是数字医疗投资的元年。当然我们觉得疫情的影响带动了这波行情。其实数字医疗的布局,据我所知,很多机构很早就布局了,我相信各位无论在综合性基金,还是专业的基金,都会讨论这个领域。

  既然是布局这么久,一定会有各自的策略和方向,是不是跟大家分享一下各位在数字医疗或者智慧医疗领域,你们的一些投资策略,不仅仅局限在阶段、方位、赛道。

关注已验证的技术和应用场景

梁卫彬:我们是年轻的基金,而且我们的名字是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相对来说看新药和创新药多一些,但是智慧医疗、数字医疗也是我们持续关注的领域。

基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更关注已经验证的技术以及应用场景,特别是能够有持续的、可靠的收费模式项目,而不是特别早期的、仅仅是模式类或者概念类的公司,这个赛道目前还是比较慎重的。   

江敏:因为你的基金量大,100个亿,所以投的策略跟你的基金本身有关联。   

梁卫彬:我们基金是市基金的光环,肩负的使命综合、复杂。我们有0-1、1-10、10-100的阶段。有早期的孵化,所以专门成立一家3亿左右的早期孵化基金,把从科研院所、医院临床孵化出来的项目做投资,所以我们看得是比较早。

严格意义上,我们不太会做pre-IPO轮的项目.数字医疗方面,我们也会非常审慎地选择确实有可靠的盈利模式,但估值也非常合理的项目,要看重可靠性。 

数字化将从源头上改变医疗

 江敏:商业化的话题待会儿再聊。刚刚沈总聊到综合性基金的时候说,您喜欢投交叉,数字医疗本身就是交叉的代表,您这里能分享一下投资策略吗?   

    沈炯:因为峰瑞投数字医药和医疗,从基金设立之初就开始投了,也是我们的重点方向。刚才江总提到,有人认为去年是AI、数字的元年,我觉得它之所以定义为元年,是社会的资本被认可。

    从我们而言,我们很早就认为这是必然到达的一刻。既然大家都已经认为,资本都认可了,我们作为早期基金要看得更远一点,因为现在是医疗专场,在座都是跟医疗相关的。

    将来整个社会是不是会被数字替代掉?我相信对这个问题肯定很多人会有不同的认知。

    这不是简单的yes or no的问题,但是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决定未来怎么布局基金或者视野。对我们来说,我们坚定看好数字化,无论在任何领域,这是我们的信念。

    基于这个信念,决定了投资的时候,怎么投?什么样的策略?刚才主持人问到,一个是交叉,交叉只是方法论,聚集到很多事情上,具体选的时候,我们看到医疗、医药这个行业,数字驱动从源头上改变一切。

    从研发的角度,在改变传统的研发模式,现在还不能讲颠覆,毕竟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但肯定是在快速改变。

    我们在看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几个维度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它在解决一些复杂性问题上肯定有优势。通常讲传统的生物药研发就是作坊式的,大家都知道做一个实验,做实验来验证,实际上数字驱动完全不是这样的模式。大数据找相关性完全不一样,这些在解决一些高度复杂的东西方面有巨大帮助。

    什么是最复杂的?人脑是最复杂的,第二复杂是免疫系统,所以我们也在这个领域布局。

像我们投的单细胞作序、新能源,也就是解决复杂的问题。像我们投的右脑联合,解决神经系统问题,也是用大数据解决。所以我们看到,由于数据带来新的研发范式的改变,可以解决很多通常解决不了的问题。

看数字化的过程中,选企业的时候,你怎么挑出哪些最有竞争优势的?既然是数字化,真正有价值的,一个是数据能闭环、能迭代;第二数据能不能保证网络效应,这是我们探讨的。你有迭代才能指数性增长,而不是线性增长。你有网络效应,你才能建立真正的门槛。

像我们投的诺信,借用互联网的概念,连接了众多的药企和数量更大的基层医院和医生,网络的价值巨大,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几个维度。   

 江敏:谢谢,您是实战当中总结出来的。   

数字医疗,谁买单非常重要

余同乐:弘晖投资理念我们总结得比较少,一是专业,有几年的时间里投了近100家项目,都集中在大健康领域,最早除了医疗健康,其他是不看的,主要是医药、医药服务、医疗器械,包括CRM等等企业,各个阶段的项目都在投,从天使轮一直在IPO,甚至上市的项目也要投,去做并购的项目。

二是我们走的比较稳,用项目来说话,十几个项目已经开始,有一些开始退出,千亿市值的项目也有,所以总体来说,路走得比较稳。

三是创新。

    刚才江总的问题是投资的策略,我们的策略导致了现在的结果,好坏是让时间证明,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医疗行业里,它有一定的特殊性,医疗的主体主要还是医院、医生,还有诊疗方案、诊疗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长期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规范来约束,慢慢形成安全、有效,服务于病患的过程,所以它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我们看来,病人的多样性、病种的多样性决定了医疗体系非常庞杂,每个病患,哪怕是同一种毛病,它的表现形式差异巨大,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数字化的特征服务于行业的话,它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交互快捷、广泛,包括物联等新技术的介入。这样可以很快地提高医院诊疗水平、诊疗服务效率,给整个治疗过程提供方便,甚至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更有有效性,我们就投了智慧药房,包括医疗系统的内部管理、各个层面的系统。

    此外还有制药,弘晖用AI的方式筛选一些小分子的药物,加快研发的进度和降低研发的成本,当然还有康泰这样的互联网会诊、培训等等。

    我们的思路是根据医院的特色来走。   

    江敏:您更多分享了医院里的一些信息化策略,包括医院和数据的结合。   

    余同乐:早期投过一些to B的项目。   

    江敏:济峰资本的余总当年在IVD技术上投了一些,您觉得整个数字医疗投资策略上有什么分享的吗?   

    余征坤:现在有很多新的概念,数字医疗、智慧医疗、AI,各种概念。我们一直投资,我觉得还得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你能不能满足市场上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你们做的服务和产品,能不能提高效率,或者降低成本?有些东西现在已经有了,比如医院都有了,医院都会做远程医疗,你是解决便利性,还是降低了成本?你必须解决其中之一,最好两个都最好,比原来更加方便,成本更低,这是最好的方式,最好二者得聚其一,否则没有必要。

 第三,我们还比较看重数字医疗或者移动医疗,我们特别看重支付方是谁,就是谁付费,这个问题特别关键,很多人喜欢看着美国股票涨得好,中国就装装概念,这里差距非常大,中国的商业保险和美国还是不太一样的,中国以社保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美国的商业保险特别发达、特别完备,所以美国的医疗报销程度确实非常好,像德健在线就是做糖尿病慢病管理的软件,还有硬件,APP软件就是保险公司付费,一个月付几十美金作为报销,中国目前为止,整个社保没有一款APP给患者付费,现在甚至连商业保险业不太多。

在中国,即使是商保也没做到这样的程度,但中国的消费者又习惯了,尤其在互联网的免费习惯,根深蒂固,你真的下一款健康管理软件,你让用户每个月为APP付费非常难,所以谁付费变得特别有讲究。

 开头也提到了镁信,镁信的模式至少解决了付费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付费只有两种付费模式比较成熟,我指的是to C产品,主要分两类:(1)保险公司。(2)药厂。

 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形式到最后必须是药厂买单,现在重病、大病的患者,找保险公司买保险,镁信做的就是这种事,药厂提供一部分的折扣,保险公司发一个保险产品给重大疾病的患者做一些保险服务,支撑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这也是镁信打出来的最大亮点,它就解决了付费问题。

如果你让患者自己花钱买保险,付所有的医药费,你要建APP平台,我觉得这个很难,你的模式走不出来。我们觉得要做to C模式得绑定药厂帮你付费,要不绑定保险公司付费,这是我们的想法。  

中国特色数字化,是否是伪命题?

 江敏:这是最近最热的话题,叫数字疗法。我们都认为很多角度上,到底里面的服务包是什么?数疗法买单方是谁?很重要,否则很难规模化跑起来。

 说到支付,赵总更有话讲,请您在这方面分享一下,无论是医疗,还是金融相关的领域投资策略或者服务策略是什么?   

 赵亚彬:谢谢大家,我完全赞同前面几位嘉宾的观点,尤其我赞同刚刚沈总提出来的,我们也相信今后数字化讲赋能也好、改变也好、颠覆也好,最终会改变整个医疗体系,从医疗服务、医疗研发、医院管理,哪怕到公共卫生的管理,最终会给市场格局带来非常巨大的改变,新型商业模式在重构当中,这是非常巨大赛道。

 对正奇而言,本身我们对数字化医疗投资更多关注应用场景,它的应用场景+技术能不能真正创造价值,能不能帮助客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点,我们更加关注于金融+投资能不能形成业务闭环,刚刚我在开场讲到了,尤其是工具,希望能通过金融工具为一些被投企业赋能,帮助企业成长,这两个方向是我们所关注的。

 第三点,我们与其他投资机构不太一样,对于风口并不是太追逐,既然是风口估值就会非常高,我们可能对一些小而美的赛道、相对合理的产品、商业模式,对于我们能够深度理解,帮助企业成长的业务结构,我们会比较多地关注,也会比较多地布局。   

 江敏:谢谢赵总,其实这个话题不仅仅跟各个机构相关联。

 我们软银中国在数字医疗的布局可能还不止五年,从2013、2014年的开始投。当年投EDDA的时候,十年磨一剑,但是厚积薄发,五年时间里都是做基础工作,AI+经济预调、规划和机器人……赛道的布局一开始就得出现。

可能很早之前,跨界就出现了,我们软银中国的投资策略在医疗领域是典型的做技术加法,技术+产业。我们认为医疗的生态圈有几个维度,数字化都能赋能,医院和数字化结合有很多机会,尤其是做很多软件、传统数字化的人都知道,医院的信息化可以成为很多行业里的赋能。

 这种数字化的提升,无论是医院本身还是科室,一直到医生端口上都可以得到提升。医生的单病种端口上有多少数字化赋能能力?我们看他能不能解决真正的痛点,这个痛点是真的,还是伪命题?后面还有药、保险支付……大家都在说这个策略。

 但是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我想集中讨论一个话题,这也是大会想通过主持人聊这个话题。

 现在医院的数字化一直存在定制化、个性化话题。事实上做数字化的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是SaaS,是一个产品,而不是一个服务。因为一旦只谈服务,我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服务周期和实施周期很长,成本就算不过来,挣不着钱,这就是一个现实话题。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个现象能不能有一种突破口解决?解决点在哪儿?

 余同乐:这也是医疗领域里相对偏新一点的话题,像SaaS这样的软件系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几年有非常好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里,目前为止它的进展相对比较慢,可能有几个原因:

    (1)SaaS的数据会归医院,还是放在云端、公共平台。万一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数据是不是可以重新回到医院?这是医院比较关心的问题,因为牵扯到隐私,包括很多医院管理方面的问题,这是小的问题。

    (2)SaaS这样的系统要做好。如果应用到病人、个人,to C也好、to B也好,比较着重专业性,要看应用领域可以宽泛应用,包括疾病管理、医院诊疗中间的、过程中的辅助等,都能广泛应用。

如果在这两个方面有提高的话,我觉得应用肯定在医疗器械领域可以打开局面。   

 沈炯:这个领域我不是专家,我只能说一下我看到的现象。

 医院、医疗这种SaaS化面临很多困难,这不是医疗、医院独有的问题,应该是中国特有的问题。

 我们也有科技组,专门看SaaS类,美国的SaaS这么多年很成熟,很多上市的大企业中国资本投了一轮接一轮,一直不是很成功。

 归结起来,这是中国国情的问题,美国的东西不是拿来就能复制。我相信有很多的问题,中国的医院很强势,你一旦to B了,本身就有个性化需求,没有个性化需求,也不愿意直接拿过上云,至少我们看到这个现状。

我们看到的进展,在其他领域、工业领域的to B里,一些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现在做SaaS化相对阻力小很多。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数据还是割裂的。虽然说对长期数字很多乐观,具体还有很多面临的实际问题,医疗数据本身的问题没有真正、很好地全部解决掉。   

 传统SaaS叠加应用更有想象空间,要找到真实场景需求

 梁卫彬:我补充几句,我也挺认同提到的,针对未满足的痛点,服务商所能提供的服务对医院来说,有多么大的依赖性和必须性,以及多么强烈的付费意愿。

 其实器械集采、医药集采以后,检验科变成医院特别重视的科室,检验科的数据有特殊性、复杂性、科学依据性。我觉得要真正找到市场应用场景的真实需求和付费意愿。

江敏:非常有道理。就我们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话题,到底什么是瓶颈?是SaaS本身的问题,还是医院的需求问题?其实我们会发现也许两者都会有,如果在大的三甲医院里,有正式产品的生成价值,往下覆盖的能力很强的。

有一些公司喜欢围绕三甲做应用、标杆,慢慢把服务提炼成一种产品、可标准化的SaaS,往下覆盖打的时候,就有市场。

第二个现象,如果医院里实在没办法进行有效的收费模型,你把收费转移支付。我们投的太美医疗科技前期就是一个SaaS,收费在药厂端收费,形成了平台效应,这是行业问题。

SaaS的赛道,在其他非医疗领域非常热,但在医疗领域基本上很难跑出来,我想请教一下各位对此看法。

 余征坤:我们也琢磨过,医疗行业的SaaS机会怎么看?我们看医疗之前,先看看其他行业,其实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SaaS。

 比如电力行业有远光软件,医疗行业有很多万达等一堆上市公司,其实中国大的SaaS公司只有两个:金蝶、用友,实现了跨越不同的行业,实现不同行业的跨越。

 卫宁也好、万达也好,都还是在医疗行业里,以医院为主,甚至医院和药厂都跨不过去,医院做医院,药厂做药厂,区隔非常明显。所以我觉得这个领域,如果是这样的模式很难做大,因为现在为止没有投光在医院或者药厂用的SaaS。

 但是我们也在关注,有一种机会,有突破口。如果哪天哪个SaaS公司在SaaS软件的基础上找到了突破性的应用,有人在做这个事,能不能成功不知道,我正在看。

 比如原来做SaaS软件,他想把医院、药厂的供应链系统给做起来,比如缺了什么产品,自动对接到经销商,下游和经销商合作,缺什么产品,把产品补货、送过来,类似于这样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一定成功,但是一种尝试,传统的SaaS基础上叠加更有想象空间,或者变现盈利模式的应用,如果没有应用的叠加,光投SaaS本身挺难。

 数字医疗究竟如何规模化变现?

 江敏: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抛最后一个问题。刚刚这个话题延伸过来就是数字医疗的商业化变现、规模化变现的问题,能够迅速规模化是有很大的难点。

 为什么现在讨论2020年是元年呢?因为疫情影响让大家很难出去,导致很多需求挤在上面,突然发现有一些可规模化的地方在。实际上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一波风潮过去之后,到底数字化医疗的商业化规模在哪里?我想这个问题,从赵总那边开始。

赵亚彬:谢谢!前面我也讲了数字化医疗是个非常大的话题,数字化医疗代表今后的医疗整体方向。

这里我想取决于几点,刚刚主持人江总讲到SaaS,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对,SaaS为什么老是推不出来?主要在于to B端的医院没有需求,如果他有需求,医院大量的数据,通过深入的数据挖掘整合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我想这块跟SaaS结合越来越紧密。

医院手中有大量的数据,数据的采集方和数据最终使用方很难结合起来。比如数据在检验科有一些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化的数据,比如体验的各种报告、血液各种指标,也有各种CT图像、非标准数据,加上医院推的各种电子病历,某种程度上这些东西的结合,如果能够融合到数字化的诊疗在里面,这一块的空间会非常巨大。

我们有时候设想一个场景,现在医院看病都很难,要排队两个小时,看病只有五分钟。某种程度上,如果赋以数字化的医疗手段,大部分简单的就诊随着AI技术的进步,也许能标准化出来。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如果一个机器人医生经过大量的算法训练,他开的药方与医生开的药方将会无差别。那么,一般常规的疾病到医院就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就诊效率。你还可以设想各种应用场景、数字化在医疗服务体系里的应用场景,可想今后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整个商业模式,刚刚主持人强调是数字化医疗的元年,我相信今后会有创新的商业模式脱颖而出。比如基于数字化医疗诊断相关的软件推出,可能代表了某种诊断智慧化或者是科普化,这里面当然有一系列大的商业模式、大的应用场景在里面,我想是非常大的市场,难以用某种数量级评估,它会对整个医疗体系带来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看到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医院对数据处理、挖掘需求的增强,需要SaaS工具把它标准化、产品化。

余征坤:其实数字医疗应用场景还是蛮多的,除了辅助诊断,这几年比较热,一直在融资,比如看肺小结节、看病理各种辅助诊断的应用,还有新药,像信泰这种用在新药研发上,把数字化技术和AI技术用起来,这也是一个方向。

还有一个方向,所谓的数字治疗,开始江总也提到了,数字治疗就是概念,它就是用一个软件替代药物的治疗,或者替代设备、仪器的治疗,这种是数字治疗,这是很大的应用,美国也批了好几个产品,用于数字治疗。

中国的公司在美国FDA已经获批了,拿到了数字治疗的证,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方向。

还有刚才嘉宾提到的EDDA,它是术中规划和术中规划,原来需要特别有经验的医生看从哪个角度切、能不能切,以后人算不如电脑算,人算凭经验,但是你把模型数字化之后可以算得比较精准。

这也是一个应用场景,所以我觉得数字化医疗应用场景还是比较多。

江敏:刚刚余总提到EDDA,这么多年追踪的时候发现应用场景很多,但是企业在发展前几年很痛苦的一个点是它很难有规模化,经历很多探索后他的规划最后变成一个机器人、硬件化。

余总的总结是做医院领域的数字化,你怎么看待数字医疗在商业上规模化变现的话题?

余同乐:我们一直在探索,最早的时候,当时还没在弘晖,弘晖还没成立,因为我们是2014年成立,建设了数字化医疗。最早的时候,在以前的机构里做远程会诊,也算起步,在数字医疗方面的起步。

刚才余总说非常多的数字化应用是这些年来,确实有极大的发展,像影像科、病理科等等,各个方面都有。

刚才江总也在问,如何规模化、如何做到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出在谁身上?这个问题,大家也一直在探索,最终谁受益、最终谁付钱是比较好解决的问题。

比如你帮医院解决了病理的诊断,甚至是远程诊断,帮医院解决了处方,矫正差错、提示医生做改进,包括物联网介入的话,比如说手术器械的准备、医用药的监控等等,医院在管理上获益,医院会负责费用,而且当他形成一定规模,软件、服务硬件可以做成成规模的产品,适合不同的医院,医院愿意支付这些费用。包括个人支付其实是很难的事情,特别是中国,大家习惯用免费的软件,确实是这样。

比如慢病管理,依从性本来就不好,有效用药本来就不好,如果你用智慧医疗的手段,你让他的依从性提高,让药厂和病人之间有很好的沟通、有效的沟通,降低他的用药成本,提高治疗的效果,那时候药厂可能会付钱,他能很好地抓住病人,这个病人不会很快流失,病人也会提高依从性、用药的有效性。

病人愿意支付一部分的费用,甚至药厂很愿意支付费用,因为药厂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他只是把费用挪了一块过来。

只是举个例子,因为大家都在探索这方面。

沈炯:我们是早期进行,早期投了以后,关注价值。

尤其数字化的东西,医疗在变现上肯定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毋庸置疑,否则也不会抛出这个问题。

刚才说得很好,他之所以面临这些问题,当然有很多原因,很重要的是因为市场在交付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数字化是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跟传统卖一个商品,客户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你在这种情况下,你作为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你在推广过程中最终怎么变现?路径并不是开始设计出来的,确实都是创业者自己不断探索出来的。

但从我们看到的一种方式来说,归根结底还是回归到原来的产品形态上,这样客户就容易接受。

包括您刚才讲的软件,客户不愿意掏钱,怎么办?硬件他是能接受的,看得见、摸得着。它本身是软件怎么办?卖硬件给他就是了,其实核心是软件。

另外一种,业务上往前拓。AI制药,包括帮药厂做,也是卖软件,卖一个软件给药企能收多少钱?收不了多少钱,干脆把业务往前拓,我说提高了效率,就做CRO、新药研发,我把价值做出来给你看,至少规模不是一个量级。

第三种,我说我创造了价值,我跟你分润,我做一个业务,能给你确确实实带来收入,或者降低了成本,我在这个基础上给你分润。我相信这几种模式是改变了客户看不见、摸得着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看到的东西,或者带来的价值。

江敏:只要我们解决问题,一定会有被解决方和付费,只是付费从哪个蛋糕里切过来的话题。

 梁卫彬:能否规模化、商业化,是我们研判项目中看重的点,不光数字医疗,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现在看项目都特别关注是否有商业化能力。新药研发且不说临床有这么多风险,即便拿证了,能不能卖出去,这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点。

 就像我们投的镁信,他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下找到合适的通路、新的方法打造盈利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持续,也会继续加注的原因。因为镁信真的针对市场上海量的市场,解决了新特药支付的痛点,而且在医保之外打造了非常好的医药+保险的新模式,所以对于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团队,我们会持续加注,这是我刚才想强调,我们非常看重商业化的能力。

 江敏:谢谢,今天先聊到这里,谢谢大家!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