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影市“高烧”退去,国产片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返回

影市“高烧”退去,国产片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浏览次数:996 分类:娱乐

近日,北京的最低温度已经跌到零下,入冬了……

进入11月,盘点10月影市,行业人士不免感受到阵阵寒意。中国电影市场在经历了爆火、遇冷之后,也是时候在“秋后”算一把帐了。

国产片终于在“类型”上有了突破

上周末,跟朋友在外逛街,中途准备看个电影休息一下,他想看《但丁密码》,而我想看《驴得水》——美其名曰看个喜剧放松放松。 结果,被啪啪打脸。

《驴得水》虽说打着开心麻花的旗号,但实际上,跟以往的喜剧风格并不一样,用一个极其荒诞的故事,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丑陋,从一开始的喜剧氛围,到接近尾声时变为彻头彻尾的悲剧,期间穿插着编剧爆发的无限脑洞,让人忍不住感叹,国产电影居然也有这样的思想。

其实不止《驴得水》,从《七月与安生》(1.6亿)《追凶者也》(1.3亿),再到《湄公河行动》(11亿),在大盘整体下滑的环境下,新一代更具类型感的国产片表现倒是不俗。

至少,比起《致青春2》《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种还在走老套路的片子(钱倒是真赚了),值得探讨的意义就大多了。

类型片的进步,一方面表现在故事,另一方面则在技术。

前者以《驴得水》《心迷宫》为主要代表,在故事上完爆此前多少青春系列,后者以《爵迹》为典型作品。此处我想专门解释一下,为什么《爵迹》的创新值得我们借鉴。(不要跟我说《捉妖记》,《捉妖记》是base FX做的,这是一家总部在北京的美国公司,而且特效部分为全手绘,并没有运用到动作捕捉等新技术)。

《爵迹》在技术层面,绝对是国内团队里的翘楚,只是时间和经验问题,毕竟这方面国内整体都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不要再拿网上的截图看了,官方也说明了,上传的预告片在压缩、解压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呈现出了不太好的效果,还是影院看的成片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这几部影片也各有各的弊端,其中,《驴得水》在2012年先以话剧形式初演,后经过几年沉淀,找到了开心麻花,几乎是与《夏洛特烦恼》同时期筹备,在今年才完成最后的制作,当然,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必然是不成熟的。 其次,《心迷宫》虽然在剧本上表现良好,但由于其制作成本过低,最终画面呈现还是过于粗糙了。

所以这两部片子,都属于投入少回报也不算高的片子。

而《爵迹》就稍微特殊一点,因为虽然同为电影圈的新人导演,但郭敬明由于其自身所带的IP属性,再加上乐视影业对于青年导演的扶植,所以起点要高一些,前期能拿到相对多的钱,但投资方的钱也是钱啊,不过好在乐视影业也算是排行靠前的电影公司了,对电影的把控力还是比较强的,所以虽然《爵迹》自映前映中到映后,铺天盖地的负面(是的,我一度以为骂爵迹是“政治正确”的事情,但其实我在知乎上夸爵迹创新的帖子,也悄悄的收获了无数个赞),在圈外人看来,《爵迹》不卖十个八个亿就要亏死了,实际上据乐视影业官方回应,《爵迹》这部片子在其全年的规划中本身承担的意义并不是票房回报,更多的是在于其技术创新和IP运营方面。

我们可以给《爵迹》算一笔帐:

所谓的强大明星阵容由于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而不需要外景拍摄,在时间与金钱成本上都是低于常规的。

《爵迹》最终总收入走的是迪士尼的路子,即互联网版权+衍生品+游戏授权等多方面综合收入。

所以,即便票房(3.8亿)表现不是那么出彩,片方能拿到百分之四十左右也就是1.4亿,加上互联网方面的版权费用,衍生品收入,对比乐视影业对外披露的投资金额(制作+宣发)2亿来看,基本持平。

虽然没有赔,但于出品方而言,心情也有些复杂,乐视影业的CEO张昭在一次采访中提及,“《爵迹》肯定是一个意外,但意外在感性层面,它并不是对商业模式和产业模式进展的理性的层面上的意外,因为我们对这个影院票房的一种长期养成的经验论、感性分析仍然没有太多改变,大家还是凭感觉,凭经验在猜票房”

的确,正如张昭所说,从理性角度看,做《爵迹》的初衷,无论是从商业模式上,还是产业模式的进步上,《爵迹》都达到了,也给出了下一步该走的方向。不过,今年上半年票房呈现出喜人的长势,无论任何人都会在感性上有些期待,所以这一次的意外是自己给自己的。不过对于这一点,张昭也坦言,乐视影业要追求的,是不忘初心。

从生意到“产业”谁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电影产业在今年初,确实有过一个很大的增长,大量人才也因此涌入了电影行业,这其中有草根新人,有互联网巨头。但第一,真正懂电影行业规律的人不多,第二,即便有成功,也仅能代表一个个人的成功,而无法使产业进步。

传统公司依旧秉持着什么赚钱就投什么的思路,比如,《致青春》火了,市场上便出了一大堆青春片;《中国合伙人》票房不错,便有众多创业题材出现……这方面以博纳、光线为主要代表,赚一部是一部的生意。

再来看看乐视影业,乐视投片子的思路一开始让人摸不清头脑,从《归来》到《小时代》,再到《长城》,不过后来思路就清晰多了,一是专注于细分人群,二是全球化市场,并着力于对青年导演的扶植和IP的长期运营。

如今,我们在谈论电影时总绕不开商业。电影也是生意,不赚钱的生意没有可持续性,因此让任何一家传统电影公司投一个看上去不赚钱的项目,都要再三思索,最后大抵也不会投,非电影行业出身的纯互联网公司投资电影基本也没什么风险控制的能力。

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国产片又该如何追赶好莱坞并与好莱坞一起撑起全球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我们连CG都做不好,动作捕捉技术都没亲自体验过,好莱坞的续集大片都一部部走低,国产片难道就能有把握一直节节看涨?必然不是。

代表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的类型片,观众们总会多一点苛责,就像对《驴得水》在镜头语言上的诟病,《爵迹》在故事上的弱势。于是更多的狗血剧性的青春片粉墨登场,卖座就好。谁去管中国电影要走向哪里?如何与好莱坞竞争?

所以,到底是市场太坏了,还是我们作为市场主体太过浮躁?。在批评市场之前,我们是不是先学会自我批评。

电影是为数不多很难被互联网颠覆掉的产业,但经过这几年的侵蚀,互联网也从票务等方面掺和了进来,如果一家传统企业不从内部改变自己,自然免不了要为BAT打工,这一点是所有传统电影公司都该认真思考的。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