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资本加持+科技助力 预计2031年“智慧社区”将首次达到万亿级别市场规模
返回

资本加持+科技助力 预计2031年“智慧社区”将首次达到万亿级别市场规模

浏览次数:382 分类:科技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产业秩序,给各行各业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甚至有过激者谈“疫”色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防疫期间贡献颇大的AIoT产业,例如AI安防、线上医疗、智慧社区等,也从2021年开始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本目光,发展前景广阔。

其中,数字化、现代化、智能化的“智慧社区”建设从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加上资本加持+科技助力这两股力量,以及AIoT热潮的持续升温下,预计2031年将首次达到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

何为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不是一个新概念,却是一个新蓝海。

国内早在2010年开始出现对智慧社区的研究。2012年,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之一,得到进一步推广。2014年5月《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发布,首次明确了国家的评判标准(图1),并提出“到2020年50%以上的社区实现智慧社区标准化建设”的初步目标。随后在2017年前后三大电信运营商、阿里、腾讯等巨头领衔布局智慧社区,为其市场前景背书。

直到2020年,智慧社区的发展迎来拐点。5月,智慧社区领域的国家标准正式实施,首次在国标层面上清晰定义了智慧社区,并明确了数十种社区物联网应用。

而到2021年,智慧社区建设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最受关注的是3月始“高空抛物罪”首次入刑,直接推动了各地各小区积极建设高空抛物线监测系统和监控摄像头。此外,涉及老旧改、养老、托幼、疾病预防、垃圾管理、宠物、环保、社区医院、社会治理等环节的相关政策也正在拟定中,智慧社区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加速期。

其中,“老旧改”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市场。因为新建社区会受到城市土地限度的制约,终有一天会建到尽头,是存量市场;而再新的小区终究会有老旧的一天,老旧小区是增量市场,这对智慧社区来说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蓝海。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存量小区估摸有55万个,2020年整体市场5000亿规模,近3-5年仍将以至少40%比例增长。(图2)

而对比海外现有的智慧社区案例,中国智慧社区目前较为集中于安防、家居、停车、实时信息公开等场景,结构相对扁平。而国外智慧社区以关注民生、技术先进、市场驱动、涉及面广为四个发展重心,尤其是在用户参与的环节值得国内学习。

例如,新加坡的社区服务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业服务、物流服务、商业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和公益服务六大类,结构较为完整。而美国的智慧社区建设则利用了本国的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经济优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美国固有的“人人平等”理念相结合,将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具象化”的城市。案例有:各州政府与IBM、思科、微软等巨头的合作项目。日本的智慧社区建设也极具特色,与日本能源缺乏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情相关,更多的是以节能减排与智慧防灾为重点。

智慧社区由什么构成?

1.基础设施层

包括感知层和网络层两方面。

感知层是智慧社区的基础,包含感知控制元器件、感知控制网关及传感网络,以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控等功能,完成对环境以及感知对象的信息采集,形成数据。

网络层是社区数据流通的渠道,包含光纤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蜂窝网、广播电视网络、物联网接入(如LoRa、MacBee)等,通过网络把数据传输到平台。

2.平台层

当小区的实时数据汇总、传输到物业管理处,就需要一个大型的数据处理中心来支撑数据的存储、调度和分析,这样的平台被称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该平台里需要网络传输设备、数据接口、云服务器、数据库等硬件设备,也需要IoT能力、AI能力、大数据中心、业务中台等软件系统支撑。由此,边缘计算、人脸算法、行为算法、数据采集及分析、应用管理和模拟情景技术将有机会施展拳脚。

3.应用层

智慧社区的具体应用可说是百花齐放。从2020年国标明确的数十种社区物联网应用来看,包括: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车辆道闸系统、智能门禁系统、电子围栏报警系统、智能消防设施、窨井盖智能、照明路灯、水质监测、电梯运行、供暖设施监测、公共环境、智能家居等。

由于应用繁多,我们从用户的需求来分类介绍。

当然,除上述以外,一个完整的智慧社区架构还会有内容层、服务层、监管层等环节,但目前国内出现得较少,这里就不赘述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每个智慧社区的架构设置不同,总体建设成本也不同,但硬件设备的成本占比还是最高的。以深圳某个智慧小区为例,总体投资匡算约3500万元,其中45%的预算购买前端感知设备,包括智能门禁、升降式防撞桩、智慧消防、智能井盖等硬件设施,27%的预算用于三维可视化平台,其余预算均使用在实际建设中。

难题与挑战犹存

尽管智慧社区前景一片大好,但难以掩盖其推进慢、落实难等现状。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1.为了做而做的需求,永远只是“伪需求”

商汤科技企业业务总监李兴流回忆称,曾有一位房地产商代表询问他:“投50万做智慧社区,可以省两个保安吗”。他相信,至今还有个别房地产商、物业公司以“节省人工成本”这个维度来衡量智慧社区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社区管理人员的实际利用率较低,降本增效是社区工作智能化的刚需;另一方面也说明房地产商、物业公司无法挖掘智慧社区的真正价值——智慧赋能。所以目前国内的智能社区应用,大多是解决物业公司的实际需求,居民住户的参与度远远不够。

海康威视智慧建筑业务部行业总监周国锋也认同道,据他观察,一直以来智慧社区方案都是乙方(方案商)从技术层面跟甲方(采购方)定制,但实际中很多功能甲方都用不到,都是“伪需求”。他认为目前关键是找到“智慧社区的真实需求”,让居民住户来评价具体的智慧应用能不能用、好不好用,从而以实际需求来开发其它应用产品,这才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市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迪认为,真正的智慧社区要从“设计本位”回归到“生活本位”。首先要重心下移,了解居民住户真正需要的智慧服务是什么;其次坚持“依靠社区主体”的原则,强调其设计方案来自于社区一线人员(包括社区工作者、物业员工等)的经验,其建设、完善和修补的过程则依靠包括居民在内的社区原有力量的广泛参与——毕竟他们比政府官员、企业家、开发商、设计师、程序员都更了解社区生活的实际情形。

2.技术配套滞后,缺乏高效的全场景运营及服务。

理论上,诸如5G、区块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都可以运用到有效便民服务、社区精准管理和信息互动平台之中。但实际上,上述技术仍在进行本土化升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而且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尚未从“传统”走向“智慧”,例如很多的摄像头、消防监控,目前大多数停留在采集层面,没有分析、学习的能力。

其次,数据不互通也是国内智慧社区的一个症结点。在各个小区之间,大多数智慧社区系统平台要么是定制化,要么是开发版,各运营平台的协议标准不一致,不同厂家的硬件很难做到互相兼容,更难以大规模覆盖。而在小区与街道办、政务部门之间,数据资源整合不足,存在大面积信息孤岛,缺乏社区全面、准确的基层数据平台。

此外,众多场景里,只有智能家居的接受度高,其它场景如养老、医疗等,在产品设置、资源整合、服务跟进等方面还需要全面补齐短板。

3.实际管理难题多,缺乏专业的运营人才。

而针对已经布局智慧社区的案例来说,实际管理中也存在管理难、布控难的问题。例如重点人群布控难、流动人口管理难、人口信息登记难、弱势群体关爱难、社区管理任务重等等。

归根到底,原因在于缺乏专业的智慧社区运营人才。智慧社区多采用物联网、互联网的相关技术,难免会出现突发软、硬件的运营及维护问题,传统社区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和软件管理知识相对匮乏、经验较少,社区在上了智能化系统后要么引入专业人才、要么培训现有人员,才能解决实际运维管理。

综上所述,未来建好智慧社区,制度、技术、资金、人才将一个都不能少。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