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业正经历一次重新洗牌过程 弱市下龙头效应更突出
浏览次数:611 分类:基金
一轮熊市的来临,往往会加速行业的重新洗牌,触发行业集中度提升。当前,私募行业正经历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行业的马太效应更加突出,资源向头部私募集中。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行业门槛和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一轮熊市的来临,往往会加速行业的重新洗牌,触发行业集中度提升。当前,私募行业正经历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行业的马太效应更加突出,资源向头部私募集中。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行业门槛和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弱市下龙头效应更突出
私募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根据格上研究中心调研,截至2018年6月底,管理规模达到百亿以上的私募证券管理人共有29家,其中12家是在2015年股灾前便达到百亿规模,如今不仅规模仍超百亿,还在不断增长和扩容。
对此,上海证券创新发展总部、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总经理刘亦千认为,百亿私募扩容的主要原因还是龙头效应的体现。弱市中,投资者更愿意信任这些规模大、各方面发展比较成熟,有一定市场品牌的私募管理人。
诺亚研究工作坊高级研究员姜奇甲主要从弱市下的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两方面来进行了分析。从存量资金的角度看,客户往往更愿意将赎回的资金交给风控更为稳健、投资风格相对稳定的大型管理机构,这是很多50亿以上规模私募迈上百亿台阶的重要原因。从增量资金的角度看,这几年投资者教育的加强让很多客户认识到在市场跌过头时逆市加仓的效果。这些客户多会选择正规的私募机构合作,而50亿以上私募管理人正是这些大型金融机构或者第三方财富公司合作或者代销的对象。
私募排排网智能投资事业部副总监杨建波总结,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私募行业的洗牌呈现两个特征:一是行业更加集中,不到20%的私募机构管理着这个行业80%以上的资金。二是私募投资策略更加丰富,尤其是随着我国金融投资工具的丰富和监管的逐步开放,私募可用的投资方式更加多元。
行业门槛和集中度将提高
姜奇甲介绍,诺亚研究工作坊曾经做过研究,市场上10亿以下小私募的平均生存时间仅为2.3年。私募行业由于渠道、人员流动、股东背景、政策影响等原因,相比于公募是一个更加优胜劣汰、头部化的行业。“特别是弱市下,小私募常常由于其自身风控不佳,投资风格飘忽不定,交易中博弈色彩相对较重等原因,所管理的产品净值相较于大管理人波动更大,在市场下跌时更容易遭到客户赎回。”
因此,经过这轮洗牌,刘亦千认为,行业势必将通过一轮轮的并购重组,优胜劣汰,行业的准入门槛和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刘亦千解释道,首先,行业的投资者主要还是以高净值个人客户为主,他们投资私募是为了获取alpha。但我国私募行业中约四分之三的产品策略都是股票多头,收益风险特征和股票市场高度相关。这部分投资者中有相当部分并不满意私募的绝对收益能力。所以,私募管理人应清楚自己的价值点所在,让投资人了解自己的收益来源。
其次,监管的态势在趋严。最近刚出台的资管细则对信息披露、业绩报酬等方面做出了更高的规范要求。合规成本将体现在IT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完善。这将不可避免地提高私募管理人的运营成本。
再次,投资者的要求也在趋严。投资者对历史业绩、管理人职业经历、团队整体水平、投资方法、公司运营能力的标准将越来越高。一方面,这将使得私募管理人要习惯更加透明地展示自己。另一方面,这将导致孵化型及小型私募遭遇生存挑战。
不过,恒天财富研究院院长周荣华指出私募发展应朝向更广阔的视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及央企机构改革的进一步落实,沪伦通沪港通开放后的上市公司存托凭证,以及今年编制的中证央企结构调整指数,都是不错的产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资管细则’正式文件提及了FOF和MOM,这也为私募机构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杨建波表示,国内私募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对于私募来说,保持核心竞争力才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这个核心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业绩上,也体现在公司治理、公司文化、公司品牌等很多方面。他认为,未来资源向头部私募集中,有特色的小型私募也会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