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姜兆华:普惠金融“破局”,关键是打通“经络”
返回

姜兆华:普惠金融“破局”,关键是打通“经络”

浏览次数:929 分类:财经

 

我国普惠金融普遍存在成本高、风险大、服务不均衡、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金融机构究竟该如何破局?12月14日,在经观传媒、经济观察报联合举办的“2020第六届金融年会”高峰论坛上,论坛嘉宾姜兆华认为:普惠金融发展“破局”,关键是打通“经络”。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三大“痛点”。世界各国政府、金融监管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寻求破局。无论是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模式,还是美国的社区银行模式,目前都没研制出一个世界范围普遍公认可以根治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的“灵丹妙药”。

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普惠金融基础薄弱,起步较晚,需要解决的问题千差万别。近年来,通过“下沉金融服务”,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金融企业为主,民间资本为辅的融资渠道。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小微企业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9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92%,较2019年12月份下降了0.96个百分点。

可以说,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地域、文化、经济差异明显的特征,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充分地矛盾也相对突出。

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切肤”之痛,需要金融机构主导“唱大戏”,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以普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和扶贫攻坚的责任担当,自觉扛起振兴普惠金融的大旗。

一、突破三大“障碍”,增强免疫

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要突破“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三大“障碍”,增强普惠金融的群体“免疫力”。

(一)突破“不敢贷”的心理障碍。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银行给小微企业放贷款往常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慎之又慎。在基层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谁发放小微贷款多,谁的不良贷款往往就会比较多,被问责处理的可能性就越大,扣奖金、罚绩效成为大概率,弄不好还可能丢了“官帽子”。尽职免责缺乏明晰条款,在基层分支机构往往就是一纸空文。实践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发生,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瑕疵”或主客观“因素”,而这些都可能成为信贷审批人员没有完全尽职的问题,和被处理问责的依据。

(二)突破“不能贷”的政策障碍。“没有正规财务报表,没有充足抵押担保,没有规范公司治理”,这是小微企业融资的先天性“病理”,客观上增加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技术难度。目前,商业银行推广的中小微信贷产品,大都围绕房产、土地等易于变现的抵质押物来创设的,纯粹基于信用担保的中小微信贷产品并不多。没有抵押物就不能贷款的“当铺”思维,在很多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仍然根深蒂固。现实问题是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压根就没有抵押物,即使有也基本都抵押了,亲戚朋友能借的几乎借了遍,能押的也几乎全都押上了。中小微企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融资矛盾仍然是一个扯不清的“两张皮”。

(三)突破“不愿贷”的经营障碍。实事求是讲,给中小微企业贷款,很多金融机构内心是不情愿的,如果没有监管的考核指标“逼”着干,很多分支机构是不会主动干的。基层分支机构做小微企业贷款内生动力不足,普遍认为:做小微企业贷款费时间、耗人力、不赚钱、风险高,往往“赔本赚吆喝”,出力不讨好。很多人都算过一笔账:做100个10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不如做1个1亿元的国有大企业贷款赚钱来得快,也不如做100个100万元的个人按揭贷款收入来得更安全。如果单纯算银行效益账,做什么贷款可能都比做小微企业贷款划算。没有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没有成型的打法是普惠金融发展不起来的最大“困局”。

二、打通三大“经络”,活血化瘀

破解普惠金融发展困局,最关键的还是要打通“经络”,抓住数据、信用、场景三大融资要素,活血化瘀,疏通融资渠道。

(一)统一数据平台,打通信息“孤岛”经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哪?难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既没有办法也没有工具了解到每个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目前,信息数据的重要性、安全性和应用性,受到各行各业的普遍重视,医疗卫生、机关学校、税务工商、金融机构等越来越多的行业主管单位都投入了巨资,搭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信息平台。但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本行业的个性化信息平台只是解决单一行业某个“点”上的行业应用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流和数据库。大数据的闭环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数据平台分散、信息不共享,不仅仅是社会成本高低的问题,更是小微企业偿债能力强弱判断决策的问题。

(二)完善信用体系,打通抵押“当铺”经络。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目前我们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以至于很多商业银行过度依赖抵质押物对小微企业贷款,这是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融资的最大“拦路虎”。因此,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建设,将是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精准“滴灌”的重要切口。

(三)发挥场景优势,打通融资“壁垒”经络。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以支付场景为切入点,把核心企业上下游关联的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串联起来,把小微企业清算个人货款的支付端口的数据链接起来,通过供应链融资,降低核心企业财务成本,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打通小微企业融资“壁垒”。

三、激活三大“潜能”,强筋健骨

普惠金融发展模式能否长久持续下去,核心是提高金融科技的应用价值,激发“数据、系统、风控”三大核心“潜能”,形成普惠金融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激活数据“潜能”,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通过金融科技对业务模式的解构与再造,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批量获客,精准画像,在操作程序上实现了线上自动审批、智能贷后监测,从而在技术层面解决了中小微企业“缺信用、缺信息、缺信任”的融资难问题。广大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接入渠道更广阔、审批更便利的运营平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了新的破解之法。

(二)激活系统“潜能”,提升融资成本的可负担性。普惠金融金额小、笔数多、客户分布广、资质差别大的经营特点,决定了传统银行信贷审批、放贷边际成本高。金融科技可按照实体经济的经营逻辑,发挥大数据分析价值,激活系统“潜能”,跨周期、跨行业、跨地域筛选挖掘具有一定融资承受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实现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以此为基础开展的信贷业务,都是基于真实的生产和交易场景,既不需要实物资产抵押、也不需要担保圈互保,因此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系统潜能的激活,既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成本,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是一个银企双方皆大欢喜的事情。

(三)激活风控“潜能”,提升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金融科技赋能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防控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从更多维度收集用户的非结构信息、动态信息,可以更加精准地反映客户的财务状况和行为偏好。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义用户的信用状况,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更加高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驱动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走向智能化和场景化,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慢的问题,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商业模式的可持续。

点击取消回复

    分类

    在线客服x

    客服
    顶部 回到顶部